English

别样的记者出书

2001-01-29 来源:光明日报 ■周樱 我有话说

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出书,如风云般席卷众读者,而更多的新闻界同仁并非荧屏上观众面熟的名人(近似明星),要让众读者蜂拥而来,则难矣!

难则难矣,但我仍支持新闻工作者出书。特别是记者、编辑所写的随笔、散文、日记、回忆录,往往十分逼真地托出了重大事件的背景、真相。还有一种书,所集文章颇具精深学问或知识,文笔漂亮,读来犹如绍兴的陈年花雕,醇香醉人;或如清明时新茶龙井,沁人心脾。新华社浙江分社资深女记者孟丹夏的《采文行》,就属这类。

《采文行》第一篇《笛子纵横谈》,写了笛子8000年的身世。原以为,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40多支骨制笛子,是最早的先民杰作。谁知到80年代,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又发现一支距今8000年的骨笛,当时一位测音人员用它吹奏河北民歌《小白菜》,音色清亮……读者是否知道笛子和琴的最大区别?“琴者禁也”,人一抚琴,或闻琴声,立即安静下来,纵有千般痛苦,皆封闭于胸,含而不露。琴的性格接近于文人雅士,而笛音则雅俗共赏。看一篇文章使你汲进了这么多文化知识,在平时读书、交谈、观剧时,不是增添了许多情趣与愉悦吗?

然而,知识,还不等于“学问”,后者分量更重。

且读《扇子的历史角色》,文中几乎都是新鲜的、有趣的内容。原来扇子最初功能不是播扬清风,而是为帝王后妃出行时遮蔽风尘和阳光。到春秋战国时,如有谁用扇子来扇风,会遭人耻笑,被认作行为粗俗。宋玉替扇子的辩词令士大夫们折服,扇子才得普及且可堂皇扇风。今天你在轻摇扇子时,也许想不到三国两晋年代,军队中盛行羽毛扇,将帅们常用扇子指挥打仗。

“响萝卜丝为什么会响?”这是一篇专谈中国湘菜烹调艺术文章中的一则小标题,通过写一位年轻厨师苦学物理、化学、营养知识,以及动物解剖、细胞组织、肌肉纤维方面的知识,探索、继承和提高传统湘菜艺术。他钻研了“菊花鱼”,又推出了“海棠鱼”、“狮子毛鱼”等新品,致使一位浪迹海外30多年的湖南侨胞,回故土尝到如此出色的家乡菜时,要为这位年轻厨师敬一杯酒。

写“中国的吃”已经是千样文章,万人做过。而这篇《馔艺新葩》,使人领悟到:平凡的主题,可以找到神奇的黄金角度,写出新的光彩。你读这文章,不为美味流涎,而是饱了眼福,学到哲理,触类旁通。可谓一支古曲,弹出了新意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